《大明权谋录:张璁的浮沉人生》(21)
上一回说到:一代名臣的无奈:在黑白交织的官场中寻找平衡
紫禁城的御书房里,嘉靖皇帝朱厚熜正阴沉着脸翻看奏折。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本,竟无一例外都在弹劾同一个人——内阁首辅张璁。
这位张首辅确实是个惹事精。自打执掌内阁以来,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:整顿土地制度,得罪了皇亲国戚;改革科举取士,惹恼了满朝文官;调整民生政策,百姓也不买账;就连削减宫廷开支,都让太监宫女们怨声载道。好家伙,整个大明王朝上上下下,愣是让他得罪了个遍。
展开剩余68%但朱厚熜心里跟明镜似的。他何尝不知那些皇亲国戚强占民田的恶行?可这些人与皇室血脉相连,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反而不好直接出手。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朝臣——六部官员不好好办差,整天琢磨着入阁拜相;三法司积案如山,却热衷于互相攻讦;科举考场更是乌烟瘴气,全凭关系钱财开路。这些,皇帝都看在眼里,恨在心上。
可帝王心术讲究的是平衡之道。朱厚熜深知,在这深宫大院中,自己虽是九五之尊,实则如履薄冰。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,让他不敢轻举妄动。这时候,就需要张璁这样的利刃来替他扫清障碍。
这正应了《君主论》的为君之道:得罪人的事让臣子去做,施恩的事留给自己。朱厚熜深谙此理——好人皇帝当,恶人首辅做。即便将来天怒人怨,史书工笔骂的也是张璁。
说起《君主论》,倒有个趣闻。这部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,最流行的竟是拿破仑的批注版。两个相隔三百年的权谋大师,就这样在书页间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眼下,面对雪片般的弹劾奏章,朱厚熜毫不犹豫地罢免了张璁。这本就是首辅的宿命——替君王背黑锅。但皇帝对张璁,终究存着几分真情。当年大礼仪之争时,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官员,第一个站出来为他说话。
于是嘉靖朝出现奇观:张璁三起三落。嘉靖八年首度拜相,两年后罢官;不到一年再度起复,十一年又遭贬斥;隔年第三次入阁,最终在嘉靖十四年彻底退出政坛。那年春天,这位大器晚成的老臣实在撑不住了——年迈的身躯已不堪重负。
最后一次请辞时,张璁颤巍巍地递上奏折:陛下,老臣此去,恐难再返。望着佝偻的老臣,朱厚熜突然心头一酸。他亲自配了药方赐予张璁,史载以疾乞归,上累谕固留,为之亲制药饵。可天不遂人愿,张璁还是在值房昏倒了。
离宫那日,按制臣子需倒行退出。张璁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宫门处,朱厚熜这才惊觉:原来最懂自己的,竟是这个背了无数骂名的老臣。比起杨廷和等人的盛名,张璁才是真正的政坛常青树。他像春风化雨般融入大明政体,让人习以为常却不可或缺。
嘉靖十八年,六十五岁的张璁在温州病逝。这位争议不断的改革者,生前为避讳曾改名张孚敬。虽树敌无数,但私德无可指摘——不结党、不营私、不徇情,清贫如寒门学子。
接替他的是军户出身的夏言。按照大明律例,军籍子弟唯有官至兵部尚书才能免除兵役。年轻的夏言站在人生十字路口,尚不知命运将把他带向何方......
(下一章预告:破茧重生:当命运夺走所有,方能看见真正的自己)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