勃兰登堡门上飘扬的以色列国旗,象征着德国与以色列之间强大的友谊,尽管两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互为仇敌。自从二战后,德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曾经的对立走到了今天的合作,这一切让人不禁感到震惊。
回溯到1933年,希特勒一跃成为德国的最高领导人,开启了那段黑暗的历史——纳粹德国的恶行。希特勒通过极端民族主义的宣传,标榜雅利安人为“至高无上的民族”,并把矛头指向了国内的所谓“劣等民族”,特别是犹太人。在纳粹政府的推动下,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开始了,欧洲的犹太人几乎成了他们的替罪羊。
至于希特勒为何对犹太人心生仇恨,至今依旧是一个未解的谜团。有一种说法认为,希特勒的母亲曾在一名犹太医生的治疗下去世,这也成为了他反犹情绪的根源之一。虽然这一说法没有确凿证据,但不可否认的是,犹太人自古以来因其商业头脑和社会地位,在欧洲人眼中常常与狡猾和阴险挂钩。与此同时,在魏玛共和国时期,犹太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一些行为也的确引发了德国人强烈的不满,这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清洗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。
展开剩余80%1945年,随着纳粹德国的彻底投降,德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屠杀惨案感到深刻的羞耻——60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,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悲痛的记忆。按照常理来说,这样的历史创伤应该会让德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变得永远无法修复,甚至是水火不容。然而,今天的德国和以色列关系却异常紧密,二者不仅没有敌对,反而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并肩而行。
尤其是在不久前爆发的巴以冲突中,德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以色列一方,坚定地支持以色列的立场,这让以色列感受到一种几乎是“同志般”的温暖。这里不禁让人产生疑问,德国为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依旧选择支持以色列?难道德国仅仅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,还是以色列忘记了历史,根本没有记住过往的仇恨?为什么两个本应相互仇视的国家,如今却能够携手并肩,甚至称得上是亲密的伙伴?
更令人费解的是,哪怕以色列在某些人眼中已数典忘祖,且德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理由去支持以色列——毕竟,美国煽动的俄乌冲突已使得德国的经济和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再者,如果德国站在以色列一边,支持其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,这不仅会加剧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,还可能导致大量难民涌入欧洲,而难民问题正是欧洲,特别是德国,当前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。因此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德国的立场似乎都显得异常矛盾和令人困惑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德国近年来的外交政策之所以变得不拘一格,根源在于德国国内的政治动荡,尤其是默克尔退休后,朔尔茨领导下的“红绿灯”政府内部分歧严重,内外政策摇摆不定,导致德国不得不作出许多意料之外的决策。然而,事实上,早在默克尔时代,甚至更早之前,德国政府就已经坚定地支持以色列。在经济上,德国是以色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,而在军事上,德国也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支持,堪称美国之外最强大的支持者之一。
那么,德国为什么在所有不利因素下,依然如此坚定地支持以色列?在静夜史看来,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1、美国的强大压力
德国支持以色列,深层次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,那就是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强大的支持者,而德国则是美国在欧洲的亲密盟友。二战结束后,西欧经济与美国市场紧密捆绑,德国作为西欧经济最强的国家,自然成为了美国在欧洲的重要伙伴。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,其国土上布满了美国的军事基地,这让德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听从美国的指挥。即便是欧盟在经济上逐渐崛起,德国也无法脱离美国的政治影响力。对于德国而言,虽然难民问题令人头痛,但如果违背美国的意愿,其后果将远比难民危机更为严重,甚至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严厉制裁。
2、寻求独立自主的契机
巴以冲突的爆发,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但对俄罗斯和德国来说,却可能是一个转机。美国本来已经面临俄乌冲突的巨大压力,而一旦美国也不得不调动资源援助以色列,意味着其对俄罗斯的压力将暂时减弱,这对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。因此,德国或许看准了这一点,在这种局面下,支持以色列不仅能与美国保持一致,还能借此机会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性,减轻美国对其在欧盟内外政策上的干预。
在此背景下,德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不再是单纯的情感认同,更多的是基于复杂的国际战略利益考虑。无论是在经济、军事还是外交上,德国都试图通过支持以色列,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,同时也为未来可能的欧洲独立战略铺路。因此,德国支持以色列,不仅是为了回应美国的要求,更是出于深层次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博弈。
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因素,德国选择支持以色列,其实并非情感因素驱动,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决策。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,国家利益往往高于一切,而情感与历史的遗留,则只能成为旁观者的猜测和解读。
这段跨越了历史伤痛的友谊,实际上更多的是利益的碰撞与博弈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